|
|||||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3) |
|||||
|
|||||
|
|||||
罗斯福新政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医治市场经济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政策重点是用需求带动生产。办法之一是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债券,调动闲置资本用于生产和消费。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1929年,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到150亿美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民间投资也有起色。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030亿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 5?昔日的“大萧条”与今天危机之比较 1929年的“大萧条”与如今的金融危机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1930年,美国颁布《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保护美国农业和相关商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该法的实施虽然给美国经济的下滑带来暂时的缓解,但是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报复接踵而至,世界贸易体系随之崩溃。根据数据显示,75个主要贸易国家的月度总进口值从1929年年初的29977亿美元一直滑落到1933年的10569亿美元,下降近一半。 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正是非合作博弈的结果:在危机面前,只要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以邻为壑,率先采取不合作策略,就会导致所有国家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引起集体非理性。 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对于席卷全球的危机,世界各国必须采取合作的态度,共同救市。媒体报道有一个细节:摩根大通针对收购贝尔斯登的尽职调查本可以持续数月,但是财长保尔森却给双方下令,必须赶在亚洲市场开市之前达成协议。保尔森此次发令所具有的浓厚行政色彩一度遭到美国投资界的质疑与反对,认为有损美国自由市场的良好形象。但事实证明,保尔森的判断是明智的,因为全球股市之间的联动性已今非昔比。 1929年的经济危机,和这次的金融危机,从目前看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时代背景不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主要经济国家间的协同反应机制外,重要的区别在于:这次金融危机中,实体经济尚没有出现明显的严重衰退,乐观地估计,各国之间加强协调互动,或许形势还不会那么严重。 1929年美国“大萧条”,一个原因是缺少对股市和整个金融系统的监管。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应运而生,其职能就是专门对证券交易进行监管。通过建立起包括美联储、证交会在内的一整套金融监管体系,在证券领域引入辩方举证制度,加大对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等措施,美国金融体系恢复了元气,美国股市也终在25年之后重达新高。 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还是美国当今的金融监管体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金融业产品创新速度太快,产品设计过于复杂。从基础产品到最高级的衍生品之间层次过多,令普通投资者无法判断其风险,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或存在监管疏漏,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美国政府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强大意愿。并且,还有人提出,应该成立一个新的跨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
|
相关文章:
次贷危机是怎么产生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