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投资者一定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优势吗?答案是未必。个人投资者可以自己去做调查研究,不放过每个细节;由于是用自己的钱做投资,因而会更加用心、更加专注,更容易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决策会更加快捷、灵活,且更加具有隐蔽性。不容否认,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会趋于正规和专业化,至少大家都在使用同样的游戏规则,都是以研究公司基本面、发掘公司价值为主要投资思路,股票市场也因此会变得更有效率,将资源配置到那些真正值得支持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分享股市回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去购买共同基金或其他与股市关联的理财产品。但是,市场的机构化并不会出现所谓“消灭散户”的情况,中国人在传统上习惯于自己打理钱财,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里,个人投资者依旧会是股市里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而且那些有能力掌握专业投资知识的个人投资者的数量也正在不断扩大,他们与机构投资者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许多投资者可能仅仅只看到机构的基金经理们所拥有的种种优势,比如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资源和工具之丰富是普通投资者所不具备的。机构可以每年花费几十万元订购各个行业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各主要产品的价格、产量、出货、进出口变化;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可能影响市场变化的国内外财经信息;他们拥有完善的财务预测、估值和财务及市场分析软件和模型;此外还有内部和外部研究员的支持,以及圈内的交流机会;由于有资金保障,基金经理可以随时走访感兴趣的上市公司,了解第一手资料;他们还可以花钱邀请行业专家甚至政策制定者来讲解行业发展趋势。难道这一切就能保证基金经理人都能创造优于市场或高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市场,能够打败基金经理的优秀个人投资者大有人在。为什么?第一,机构投资者们由于管理的资金数额庞大,需要做大量分散化投资,可能持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股票,而不会把资金押在几只表现最好的股票上。他们追求的是“有效边际”,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尽可能大的回报;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可持续的回报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因此他们不能承受过大的风险,业绩表现往往很难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第二,机构投资者,即多数基金经理的智力并不超常,他们的分析水平和决策依据通常也是很平庸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他们顶着给投资者业绩回报的长期压力,比普通投资者更容易犯错误,智商不是确保投资成功的关键要素。第三,基金经理缺少责任感。因为基金经理实际上是“代理人”的角色,即他们运作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他们的收入与给投资者的回报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四,基金的决策流程决定其很难先知且先动。基金经理自己不会直接去做研究、做模型、写报告,他们依赖于内部和外部研究员的支持。研究员从发现一个好的公司苗头、开始搞调研、做模型到完成报告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基金经理开始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至少又需要一个星期,提交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又至少需要一个星期,获得批准开始建仓时这只股票的价格恐怕已不再诱人了。第五,基金经理无法做到专注。尽管受过良好教育和严格训练的基金经理们较普通投资人在思考时更有效率,在获取信息后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但投资的复杂性在于每项投资背后所需的行业知识背景都不相同,而国内还没有出现以行业投资划分的基金品种,很难要求基金经理们都是所投资行业和公司的专家。投资组合决定了他们不能专注于单一或有限的行业,其结果往往是无法对行业和公司信息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第六,其他内外因素的限制。除了投资决策过程长外,基金赎回和申购的波动会导致基金经理投资时进退维谷。影响他们心绪的一小半原因来自于股价的变动,一多半原因则来自于基金份额的涨落。而基金投资行为的透明化也使他们更容易被暗箭所伤。我们分析机构的上述劣势正是优秀个人投资者和部分私募基金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自己去做调查研究,不放过每个细节;他们是在用自己的钱做投资,因而会更加用心;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熟悉的行业或在有兴趣的领域投资,更容易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他们可以自我决策,制定更加及时、灵活的交易策略;而且由于资金有限,进进出出通常不会被其他市场参与者察觉。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个人投资者在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和时间上,已与基金经理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还是要看能否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提高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作为个人投资者,唯一需要加强的就是对投资知识的学习和对投资常识的掌握。哪些市场信息需要关注,这些市场信息意味着什么,以及什么股票在什么阶段值多少钱等,对此进行判断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应该说是全球通用的,真正掌握了它们,个人投资者战胜基金经理并不是难以做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