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假如你全部买下这家公司(1) |
|||||
|
|||||
|
|||||
市场分析是一门艺术,成功地开展下去需要有特殊的才能。证券分析同样也是一门艺术,除非分析师有能力和学识,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我们认为,证券分析与市场分析相比有几项优势,这使得前者在那些经过训练的聪明人士来说是更能获得成功的领域。 ——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投资理念】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虽然只是上市公司一部分,比例微不足道,可是却要把它当作假如你购买了整个公司一样来对待。 这样做,不但会更清楚地看清其投资价值,而且会更引起投资者的高度重视,不至于因为这微不足道的持股比例而放松警惕。 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时,完全采用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方法,采取哈佛大学的案例体系进行教学。他从来不要求学生相信他的话,而总是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通过激烈的提问自己从中得到正确答案。 1929年末,有位学生对美国和国外电力公司的认股证书很感兴趣。于是,格雷厄姆告诉学生,美国和国外电力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它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公用事业集团。由于组建公共控股公司的做法在当时还很少见,所以投资者对它发售的各种证券是否可靠应当表示怀疑。 格雷厄姆说,认股证书很难进行分析,因为它只是一种在未来某一天能够以高于现价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于是,格雷厄姆就让学生假如买下这家公司的全部结果会怎么样,让他去黑板上计算,从而得到当时市场上流通的认股证书总价值究竟有多少? 计算结果表明,公共控股公司的价值超过了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全部股票的市场价值;而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是当时美国股市中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之一。这样,这些学生就自然而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时股市中对美国和国外电力公司认股证书的估价,已经达到过度投机的程度。 1932年6月1日,格雷厄姆在《福布斯》杂志上发表文章,题目是“飞涨的证券和灰心的股东”。文章指出,投资者在很多时候都会严重低估上市公司的价值。 他举例说,纽约证券交易所中至少有30%的上市公司,其交易价格低于资产净值和库存现金。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把这家公司全部买下来,然后进行资产清理出售出去,那么将会得到一笔可观利润,这样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中至少有30%。 毫无疑问,这同样是一种从整个企业来看问题的观点。所以格雷厄姆在文章中说,上市公司财务人员在那里高枕无忧,只有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忧心忡忡,实际上这是大可不必的。如果说1929年时股价被严重高估的话,那么这些年股市崩盘,到了1932年时股价已经跌得非常值钱了。 格雷厄姆要投资者设想买下整个上市公司的观点,让许多投资者茅塞顿开。 投资家乔治·海曼说,他在证券投资中一直使用格雷厄姆所说的这种技巧,以买下整个上市公司的心态来判断是否值得购买这只股票,受益匪浅。并且他认为,在当时,这种做法已经被广大投资者普遍接受。 不过他也实事求是地说,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候需要有很好的数学功底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很显然,那些受过会计专业训练的分析者和投资者,更容易领会和应用格雷厄姆的这种价值投资原理。 以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讲课内容为主出版的《证券分析》一书中,核心思想就是要读者以购买整个公司的心态来审查股票。书中一个概念接着一个概念,直到读者完全掌握独立分析股票、债券、公司债券、政府公债、其他证券所需要的知识为止。 书中在告诉读者如何正确评价公司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并最终发现价格和价值之间差别的基础上,特别指出选择股票要以自己所知道的最全面、最客观、最可靠的资料为基础。 道理很简单,如果单纯依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而不加分析,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因为在这些报告中,不但有可能出现差错,而且完全有可能出现撒谎。例如,公布的收入已经进行过调整,未来收益的确定仅仅是一种推测、没有可靠依据等。 1935年,在路柏·鲁德公司工作的沃尔特·舒勒斯,向公司合伙人请教如何分析证券投资。合伙人就告诉他说,有一个叫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人,刚刚出版了一本《证券分析》:“你去读读这本书吧,如果你掌握了它说的一切,就不必再看别的了。” 就这样,舒勒斯看完这本书后,立刻在纽约金融学院去听格雷厄姆的讲课了,一直坚持了6年,然后成为职业经纪人。 舒勒斯介绍说,有一次格雷厄姆让大家分析面临破产的巴尔德文汽车公司发行的即付债券。即付债券主要用于重新组建公司,因而属于一种过渡性证券。格雷厄姆的分析表明,购买这样的债券是有利可图的。当时担任高盛公司套利部主管的古斯·列维是他的同学,听了格雷厄姆的分析后第二天就大量买入该债券,结果狠赚了一笔,最终被提为公司总经理。 【格雷厄姆智慧结晶】 投资者衡量公司价值时,如果能把自己看作是全部买下这家公司的所有者,会更能清楚地判断是否值得投资该股票。这一方法早已在国外成熟股市中被普遍采用。 |
|
相关文章:
听教父讲课,做股市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