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2岁之前的财富轨迹(8) |
|||||
|
|||||
|
|||||
"小巴"在用"知识创造财富"的同时领悟到:最好的投资应该是对自己的投资。对自己投资不仅能够得到金钱回报,更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将时间、财富投资到其他东西上,或许可以达到"一本万利"的成就。可是,对于自己的投资却可以实现"无本万利",这是一个质的提升。 在"小巴"挖掘第一桶金的过程中,"自我投资"的痕迹已经若隐若现。11岁的时候,他被"中巴"送到一个农场去"体验生活"--美国家庭教育的一种。可是在这里,"小巴"却对玉米地和奶牛全然没有兴趣,他经常一整天捧着自己喜欢的书。 "小巴"进行自我投资并不是盲目地将所有的知识都塞进自己的头脑里。他很有自知之明,他只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投资。中学时他成绩并不好,因为他觉得这些课程十分无聊,对于自己完全没有帮助。在选择大学时,巴菲特也是遵循着这个思路。商学院的一般课程对于他而言"投资回报率"并不高,他也没有必要为此付出一到两年的时间。而格雷厄姆是投资学界的"证券分析之父",他的知识在整个商学院的课程中是独一无二的,与他共事将能够学到更多。这份工作的"投资回报率"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而且,"小巴"已经对"价值投资"有了一定的认识,却没有实践的机会。在老师的公司里,他才能真正学到如何让"价值投资"这个枯燥的理论为自己带来惊人的财富。 "小巴"通过自我投资拥有了异于常人的技能。在投资的时候,他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报表分析和提问对企业有更准确的把握。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自己的年度报告中发表声明:"对于符合标准的公司,将针对开价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是否收购的决定。"这个时间往往只有五分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五分钟正是数十年"自我投资"的结果。 2?修之于家 小道童巴菲特把自己的炼金道术往外进行扩展,首先是从自己的家人开始的。启动自己的投资事业时,巴菲特最初采用的是那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古老合伙方式,而不是被号称为自然人赚钱装置的现代公司形式。巴菲特与其他合伙人约定:如果炼金炉投入本钱回报率低于6%,那么巴菲特一分钱也拿不到;如果回报率高于6%,那么巴菲特也只能得到高于6%的那一部分收益中的25%。举个例子说明,合伙企业第一年投资10万美元,第二年回报率是10%,即赚了1万美元。这种情况下,6%以下的收益,即6000美元归其他合伙人;超过6%的4000美元中,巴菲特只能得到1000美元的收入。 最早出钱入伙搭建炼金炉子的查尔斯·彼得森日后非常骄傲地把签有自己名字的巴菲特合伙公司最初经营协议张贴在办公室的墙上,那张贴在墙上的文件显示他投入了5000美元,这是当时巴菲特所能接受的最低投资金额,而对他来说,5000美元是很大一笔钱。他是巴菲特在沃顿商学院的同学,首批投资者中的伊丽莎白则是彼得森的母亲。其余的4个人分别是"小巴"的姐姐、姐夫、岳父和姑姑。伊丽莎白母子出于彼得森对巴菲特投资才干的信任,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了他。1970年,已然气候小成的沃伦·巴菲特深怕股市江湖过于风高浪急而出岔子,解散了巴菲特合伙公司,彼得森把自己的股份以17?75万美元全部卖给了巴菲特。读者切莫误以为这单生意合算,这批股票日后在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价值2?95亿美元。当巴菲特在潮水退却重出江湖时,彼得森继续不断把钱交给巴菲特的新公司,这使得彼得森和他的妻子马乔里养成了开飞机的爱好,并一起周游全世界。 |
|
相关文章: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