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还是国内最好(1) |
|||||
|
|||||
|
|||||
当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我住在镇上唯一的一家廉价旅馆,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入睡。我觉得枕头似乎特别硬,经过仔细打量,才发现自己原来枕在一袋荞麦皮上。 就在15年前,中国的“酒店业”(如果称得上酒店的话),根本不给房客钥匙。一批女服务员就像是在病房四处巡逻的护士,看起来很不舒服。她们盯着走廊,一有客人回来就赶紧开门。同时,她们还能时刻关注是否有不速之客进入,水壶里是否还有热水。少数高级酒店,如北京长城喜来登,就如同展示西方生活方式的橱窗。他们是那些饱受服务之苦的西方游客难得的休憩港湾。不管我想要什么,得到最多的回答,也是游客们听到的第一个中文单词,就是“没有”。 如今,中国开始使用主流礼仪,好客、热情以及一丝不苟地招待外国游客。 不久之前,在中国还无法买到往返机票。当地人和外国人一样都得花上数天时间,排长队到买票柜台去买机票,返回的时候再重复花时间排队。如今,中国航空、高速公路网络发达,酒店遍地都是,天天接待大量游客。这些出游的中国人刚刚挣得闲置收入,买了第一辆车,他们正疯狂地挖掘自己国家的旅游宝地,虽然这个趋势不如澳门赌场那么炫目,但中国国内旅游的激增之势正填满各个宾馆的房间和钱包。 一些数据可能仍存在误导。只要是行程超过6小时,不管是什么缘由,中国政府都将其当做“旅游”。有人预计,尽管80%的中国人平均每次旅行花费不超过15美元,但中国旅游业的总收入在2007年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高层领导人都在鼓励该行业的发展,为“扩大内需”做出更重大的贡献。2006年,全球“最高”的旅客列车开通,直达西藏。地处偏远的旅游景点,如坐落在昆明北部山区的丽江古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香格里拉”来源的灵感所在。这样的景点以前还没有火车直达,但现在已经过度开发、游人泛滥了。在10年时间内,到丽江旅游的游客数从1991年的198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27万人。过半数的当地人已经不再务农,而是靠旅游业赚钱,平均年收入也从60美元增加到650美元。 另一份政府报告显示,到尚未开发的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寻找生活乐趣的城市居民已经达到3亿人次。另外,到城市旅游的人数也不可小觑。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想去参观天安门广场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2006年接待了132亿名游客,比上年增加了14%。2008年奥运会期间人数肯定还会激增。上海每年也接待9 000万名游客。 1999年,政府为了刺激旅游,特别设立了三个国家法定长假,即“黄金周”。现在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放过春节、“五一”劳动节以及“十一”国庆节这三个假期。每到黄金周,中国就会出现人潮大迁徙,在同一时间段,有人回老家,有人则奔往旅游景区。有调查显示,2006年“五一黄金周”有3亿人口出行,平均每天都有2 900万人在游玩。2005年劳动节的第一天,共有300万人搭乘飞机。 虽然旅游机构和各大景区都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但有些政府官员非常担忧全国交通的过度负载,于是考虑把长假范围延伸到其他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这样,中国人就不会同时进行大迁徙——对游客以及旅游产业更为有利。根据中国国家旅游管理局的统计,2006年2月的7天春节假日期间,共有9 220万人出游,同比增长了177%。 中国人用疯狂的行动重新领略着自己国家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他们蜂拥来到少林寺参观功夫表演,来到南京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参观中山陵的中国人已经远远多于外国人。在没有正规商店出售纪念品或苏打水的景区,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为了迎接奥运会,将北京装扮一新,政府计划下令治理长城一带的游商问题,在各大景点,从十三陵到颐和园,将增加更多便于残疾人出行的轮椅通道和更准确的英文路标。 |
|
相关文章:
为什么投资中国?(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