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次贷危机 |
|||||
|
|||||
|
|||||
其结果就是他没有偿债能力,却通过借“次贷”买了第一套住房,接着拿第一套住房,再去抵押又买第二套,他那个房子本身就是借钱买的,结果他转了个手,又向银行去借钱了。
凤凰卫视的一个被访对象是个“海归”,带着“羡慕”的口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的同事是个失业的中年妇女,失业以后,她把她自己的房子,就是她所谓的第一住所抵押给银行,贷出来一笔钱,然后逛遍了全世界,她觉得这个钱太容易获得了。这是一种心态:就是觉得她借的钱跟她挣的钱是一样的。结果就是她把所有的“拒付风险”全给转移了,当然银行也不含糊,银行就把她的风险又想办法转嫁给了广大的投资者,换句话说,也就是买次级贷款债券的人。 如果房产价格不变、或者上升,当然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原来这套房子贷款出去的时候是值十万,但是,她没钱了,连续几个月不能还钱,银行收回来以后,如果赶上房地产市场低迷,银行再卖的时候就不值十万了,可能就值八万了,因为供应量太大了,因为原来高的房价反应的是市场的虚假需求,而这个需求又是被这样的不负责任的贷款放大了,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就撑不住了。而房子被银行收回来的多了,银行也得往市场上抛,银行一抛,就把房价打压下来了,原来值八万的,又只值了六万,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银行负担越来越重,危机就是这么造成的。 这场危机中国也未能幸免。 媒体报道:2007年7月13日,正当美国“次级”贷款已经开始引爆,四处蔓延的时候,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部长阿方索·杰克逊赶到北京,避而不谈国内的“火灾”灾情,而是为中国朋友多余的美元出路献计献策。从2003年到2006年短短3年多时间里,中国投资者购买了大量美国“次级”贷款债券。 为了争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一些国际投行纷纷大举收购中小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2003年汇丰控股收购国际住房公司,2006年德意志银行收购IT抵押贷款公司,都是为了迅速进入美国房贷市场。大量新的市场参与者进入“次贷”市场后,出现了非理性竞争态势,原来的贷款标准失去了约束力,贷款品种大胆创新。美国“次贷”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房贷品种。 难道,就没有人发现这其中的风险吗? 事实上,早在2002年,摩根斯坦利的经济学家理查德·伯纳就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房屋价格:即将破灭的泡沫?”汇丰银行美国证券的经济学家伊恩·莫利斯同年也发表研究报告,试图以醒目的题目引起人们的警觉:“美国房地产周期:另一泡沫?” |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