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拥有志同道合的管理层 |
|||||
|
|||||
|
|||||
是什么将伯克希尔公司捆绑在一起?是我们建立的文化,也就是我所相信的事情。在开始,文化是由个体而逐步强大的,但一段时间后它便建立了自身的要素,人们自发选择来加入这一文化,董事自发选择成为董事,我们付给董事仅仅每年900美元,我认为这不会在其他任何地方发生。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不理智的。投资者要避免这种不理智行为,就应当考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否与你志同道合;只有放心的公司管理层才能经营好你投资的股票(公司)。 2008年5月20日,巴菲特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座谈时表示,他只有对公司管理层“一见钟情”,才会大笔投资该公司。 他说,将伯克希尔公司捆绑在一起的是企业文化。下属公司经理中有些人他三四年都没有见过面,因为他们中有些人喜欢和他交谈,有些人则不喜欢,这两种方式他都能接受。不过他们应该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要热爱他们的企业,让巴菲特感到投资他们的公司是可以放心的。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以色列伊斯卡刀具公司(Iscar)中看出来。 伊斯卡刀具公司首席执行官埃伊坦介绍说,2005年10月他给巴菲特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虽然只有页,可是他在信中陈述了足够多的财务信息,巴菲特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出这是一家非常出色的公司。 更为重要的是,巴菲特从中看出了埃伊坦属于那种他愿意合作的伙伴。没过多久,巴菲特就对这家公司投入了40亿美元资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并没有去这家工厂实地考察,甚至没有派律师进行客户尽职调查。这就有些让人奇怪了!40亿美元的投资决策竟是如此“轻率”做出的? 对此,巴菲特2008年5月20日在做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时谈到,他个人认为,商学院教材中反复强调的尽职调查,其实并非必不可少;相反,对合作者的信任感是最重要的,而且是“100%的重要”。 巴菲特说,收购上市公司时他们并不核对每一份合同,而是把重点放在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合适的商业、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设想该企业在5年、10年、20年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如果由于一个小小的错误多付或少付了1%的费用,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巴菲特说,他个人资产的99%都在伯克希尔公司,所以他比任何人都关心所收购的企业是否具有长久竞争优势、是否拥有令巴菲特信任的出色管理层。而这样重大的事情,他认为无法通过律师或其他任何团队去评估,必须由自己把关。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总部一共只有19个人,其中有10~12个人是管理财务的,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处理一些诸如回复邮件之类的工作,所以根本没有力量去从事尽职调查。 以伊斯卡刀具公司为例,巴菲特收购该企业并没有派任何人员去进行所谓“检查”、“验收”,他需要的是信任。至于巴菲特本人,也仅仅是在收购该企业几年后才去过一次。 巴菲特收购伊斯卡刀具公司后,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次与巴菲特共喝咖啡的机会,但这时候基本上不谈论下一年的发展目标,而只是每月提供一份财务报告。 对于巴菲特来说,有些公司管理层喜欢向他汇报,有些则不喜欢,他对此都满意,因为他从来不召开什么例会。有些公司管理层三四年没有和巴菲特联系了,巴菲特不但不生气,而且觉得很正常。 不过,巴菲特通常会每隔两年就给他们寄一封长达2页的信,提醒他们一些事,主要内容是要求他们热爱自己的企业、不允许给公司造成丝毫名誉损失,而且其中有两件事是必须做的:一是公布退休金计划,二是遇到任何不正常的高额资本支出,一定要与巴菲特取得联系。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认为,巴菲特的这种行为确实有违常理,因为在商学院的课程中一直都在强调尽职调查是如何如何重要。但是巴菲特认为,这没什么奇怪的。能够把伯克希尔公司旗下76个企业融合在一起的只能是伯克希尔公司所特有的企业文化。巴菲特说,开始时文化是由个体逐渐强大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便建立了自身要素,人们便会自发地选择来加入这一文化。 巴菲特说,在伯克希尔公司旗下这些企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类型。公司管理层中大多数是MBA毕业,也有几个只读完高中,还有少数没有任何学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有着不同风格,对自己的企业有着无比热情,具有让其他人愿意跟他一起上刀山、下火海的潜质。【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说:“我爱共同合作的人。如果我认为企业主管人会搅乱我的胃口,那么我就会放弃交易。”巴菲特收购企业是这样,投资者购买股票也应该同样如此。只有公司管理层让你信任,这种投资才放心可靠。 |
|
相关文章:
代序 看巴菲特如何抄底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