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好把握伟大的投资机会 |
|||||
|
|||||
|
|||||
好的投资机会不多,所以珍贵,且很容易被盗用,所以我们通常不会详细说明投资细节,甚至包括已经出售的部分(因为我们很可能会再买回来)与传言我们要买进的。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股市越跌就越是投资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值得一辈子投资的好机会并不会太多,所以一定要抓住。 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虽然很坦白,但也仅仅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讨论股票买卖情况。归根到底在于,非常好的投资机会并不会太多,所以弥足珍贵,不能轻易泄漏商业秘密,这很容易被别人盗用。包括伯克希尔公司已经出售的股票细节也是如此,因为还要考虑将来有可能再买回来。即使对于报纸上刊登的一些传言,公司也是非常小心作答,无论加以否认还是不予置评,有时候都会被人看作是一种默认。 应该说,巴菲特这种心情很好理解。因为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风格是集中投资、长期投资,来不得半点失误,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巴菲特的全球代言人罗伯特·迈斯2004年11月访问中国时介绍说,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平均时间是17年,而且投资组合集中度非常高。例如伯克希尔公司30%的投资在可口可乐公司,20%在美国运通公司,10%在吉列公司,此外还持有华盛顿邮报公司、富国银行股票。这样重仓持有的5只股票占了伯克希尔公司75%的投资份额。 正因为巴菲特非常相信集中投资,他才特别看重投资机会,既不能错过,也不能失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每当看中一家上市公司时,他会要求拥有相当比重的股权。从过去的经验看,他投资的股票中平均持股比例占被收购企业总股本的12%。 在巴菲特看来,伟大的投资一辈子可能只有那么几次,所以每当出现伟大的投资机会时,一定要好好把握、重仓持有。投资股票只数越多,最终获得的投资报酬率就越接近股市平均回报率,而这不是巴菲特追求的。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之所以能超出市场平均水平,就是因为他擅长独立思考,在股市低迷时抓住机会集中投资。尽管这是很简单的概念,但是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 2008年2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在金融海啸影响下,过去几年中因为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被高估以及来自私人股本的竞争激烈,被迫离场观望的所谓“价值”投资者,如巴菲特、威尔伯·罗斯、罗恩·佩雷曼等现金充裕的金融家们,都已经蓄势待发,准备扑向那些受到金融海啸影响、股价大跌的上市公司。这可能意味着一个“秃鹰投资”新时代的来临。 显然,像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都把金融海啸的来临看作是低价收购企业的好机会。例如威尔伯·罗斯,他就和巴菲特一样,反复考虑是收购一家陷入困境的债券保险商还是成立一家新的这种机构。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金融海啸的来临简直带来了一个“富人的难题”。他说,现在有那么多的事情让人心烦意乱,很难找出哪些才是真正的机会。 那么在巴菲特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机会”呢?这又得回到他的内在价值投资观念上来。例如,巴菲特在投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时,可口可乐股票的市值只有每股美元,他认为这个价格大大低于其内在价值,所以非常具有投资价值,堪称是这辈子不多的机会。 巴菲特对合作伙伴和股东说,如果你每年能获得10亿美元的收益,这实际上是你所持股票的价值,而在你投资该股票时,应该看到该公司的内在价值。尽管这些年可口可乐公司的业绩不是很好,而且每股收益在下降,可是投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依然可以赚到每股2美元的收益,平均收益率可以高达25%。 从中不难看出,巴菲特衡量一只股票是不是好股票,衡量一次投资机会是不是好机会,参照的并不是股价高低,而是其内在价值。虽然内在价值和股价有联系,但主从关系是很明显的。 巴菲特在总结牛顿第四运动定律后认为,股票买卖过于频繁会降低收益率,只有长线持股才能获得丰厚回报。 为了做到这一点,巴菲特的选股标准非常严格,看不懂的高科技股不买,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股票不买,负债率高的传统型股票也不碰,没有稳定收益的股票又不买,受经济景气指数循环影响大的公司也不买……经过如此这般的筛选后,选择余地确实很小了。 不过,巴菲特从来不想改变自己的投资风格。他认为,宁可放弃许多中短线强势股,也不能丢掉长期收益稳定的个股,这就是“舍小就大”的原则,是一种更高的投资境界。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的代言人罗伯特·迈斯说:“在巴菲特看来,伟大的投资一辈子可能只有那么几次。所以,每当出现伟大的投资机会时,就要好好把握,要大量地进行投资。”散户投资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
相关文章:
代序 看巴菲特如何抄底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