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高超的用人之道 |
|
||||
|
||||
就具体某个人来看,德才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不平衡。有些人德比较好,但才能差些; 有些人虽然有才,但德却稍逊一筹。德才相比,一般更应注意德。德优才弱,通过努力 可以提高自己的才,从而达到德才统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良古昔以来, 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就连资产阶级管理学家 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谈到:“人的品德与正直,其本 身并不一定能成什么事,但是一个人在品德与正直方面如果有缺点,则足以败事。所以 人在这一方面的缺点,不能仅视为绩效的限制而已,有这种缺点的人,应该没有资格做 管理者。”尽管封建社会的历史学家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学家对“德”的理解并不一致, 在“选人应以德为首”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这是基本要求。 领导者要知人,一定要心底坦荡,眼光宽广。不能一只眼睛看人,更不能带着有色 眼镜看人。要反对那种论亲疏、看资格、视顺逆选人的观点。应从多渠道、多层次、多 视角地了解和考察人才。资格反映了一个人做过那些工作、取得过什么地位,是有重要 参考价值的。但不能“唯资”,因为资格反映的是过去,并不反映现在和未来;“唯 资”,极易压制一大批确有真才实学,却无任何“资格”的年轻人。至于论亲疏、视顺 逆,则是历史上一切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选人伎俩。 古今中外,在选人问题上,要知人知心、选人唯贤,必须大公无私、不以个人感情 代替党的政策。张闻天同志在《论待人接物问题》一文中写道:“事实上,那些善于恭 维自己,奉承自己,拍自己马屁的人,正是那些最容易把事情弄坏的人,而那些能够经 常指出并批评自己缺点及错误的人,都是对于事情最有帮助的人,最可宝贵的人。”这 确是出自肺腑的经验之谈。 要知人,知人者必须有求才之渴。不能一提“德才兼备”,就认为不仅应该什么都 会,而且必须是无缺点、无毛病的完人。“金无足赤”,谁都不可能样样都好。与人类 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相比,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全部包容。达尔文是生物进化理论的 奠基人,可是他对化学一窍不通;陈景润研究数学有卓越贡献,可是他不善言辞,当中 学教员差一点被学生哄下台;梅兰芳艺精青衣,可是他不工花脸;诸葛亮能运筹帷幄, 但却无力阵前交战……人总是有长有短。清人顾嗣协《杂兴》诗说:“骏马能历险,犁 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 苛求。”顾先生讲的这个道理十分中肯。才重一技。只有求才若渴,方能短中见长。现 在我们有的领导为求完人,把那些有事业心、有工作能力、又有若干缺点毛病的干部换 下来,把一些确无毛病但平平庸庸、开创不了新局面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结果使党的 事业蒙受损失。如果要求自己所用的人没有短处、样样不错,所得的往往多数是样样不 突出的平庸之辈,而他领导下的组织也往往只能成为一个不犯错误也决无作为的平庸组 织。事实上,好人并不等于能人,能人更非完人。卡耐基认为对一个经营者来说,宁可 重用有缺点的能人,也决不要选拔那些四平八稳的庸人。德看主流。一个人的优点和缺 点常常是相互影响的。列宁说:“人们的缺点多半同人们的优点相联系。”要求全才, 则无一人可用,必将失去一大批精明能干、勇于开拓的能人。若能才重一技、德看主流, “短中见长”,则无不可用之人;从扬其长而避其短,到尊其长抑其短,就能变消极因 素为积极因素,使我们的事业人才辈出。 |
|
|